“自私”的感觉从未如此美好
作者: Sian Ferguson
关键要点 如果您不尊重或不优先考虑自己的界限,那么对占用您时间的要求或请求说“不”可能会让您感到不舒服。 对一些人来说,取悦他人是一种创伤反应。许多人在感到不安全时会重新变得“奉承”或讨好他人。 从小事做起——本周拒绝一个请求——感受一下。你或许会发现,保护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是你能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

如果说有什么词让我难以启齿,那就是“不”。我的生活就是乐于助人。工作项目需要人手帮忙?我就是你的好帮手。临时计划找不到人帮忙?那就找我吧。
当然,帮助别人并没有错。但我开始注意到,我的“是”反应让我精疲力竭,并感到怨恨。
所以,当我的编辑突然发邮件问我,能否尝试一周对所有事情说“不”时,这个想法让我胃痛。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会是一个很棒的借口,让我可以优先考虑自己一周的事情(因为,是的,我需要一个借口)。
因此,我对这项任务说“是”,而对那一周所有与我的需求、优先事项或价值观不符的事情说“不”。
第一天:工作邮件
我的“不”实验的第一次考验就在我喝完早咖啡之前就到来了。一位客户发来邮件,问我能否帮忙接手一个时间紧迫的文案写作项目。
通常情况下,我会立即答应,然后再想办法应对压力。但今天,我犹豫了。我真的想这么做吗?还是只是出于习惯才答应的?
对于那些难以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讨好者,朋友建议在答应之前先暂停一下。
“利用暂停来审视一下你的生理和情绪反应,”朋友说。“问问自己,‘这感觉真实吗?还是说这是我应该想要的东西?’”
如果我对这项作业感到兴奋,我可能会把它挤进我的日程安排中——但暂停之后,我意识到这个主题并不适合我。
“谢谢你想到我,”我回答道,“但我现在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完成这个项目。”我还没来得及多想就点击了发送。
结果呢?客户完全理解,还找了另一位文案来帮忙。我感到一阵自豪,也松了一口气。或许说“不”也没什么不好。
第二天:家庭恩惠
我的下一个挑战是收到一位亲戚发来的短信。她正在找工作,想请人帮我写一份简历。
通常情况下,我并不介意帮忙——但我手头上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一度考虑过在午休时间或下班后做这件事,因为那时我本该学习我正在上的课程。
但后来我想到我有多累,我多么需要休息。
我给她回了短信,说我下周才有机会帮她修改简历。我也祝她求职顺利。她完全理解。赢了!
但我答应了什么?那天晚上,我和伴侣、朋友们一起吃披萨、看电影。我意识到,如果我答应帮助我的亲戚,就等于拒绝了这段我急需的美好时光。
第三天:社会压力
星期三,一位朋友问我是否想制定周末计划。
我通常喜欢在周末参加社交活动。我是一个注重社交的人,友谊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之前也犹豫要不要拒绝,因为这只是一段相对较新的友谊——虽然我更愿意和最亲密的朋友划清界限,但我担心新朋友会感到被拒绝或不受欢迎。
但我周末要参加最后一次瑜伽教师培训实习,这意味着我会身心俱疲。我知道,如果我答应去吃晚餐,要么当天就取消,要么会因为太累太紧张而无法充分享受。
说“不”并不会让我成为一个坏朋友;它只会让我成为一个诚实的朋友。
我感谢他们的邀请,但解释说我想把全部精力放在瑜伽课上。令我惊讶的是,他们不仅理解,还为我感到无比兴奋。我们俩同意下个月再聚聚。
我意识到我过度关注了别人对我的底线的反应。说“不”并不意味着我是一个坏朋友;它只是让我成为一个诚实的朋友。
第四天:徒步
我和我的邻居计划周四晚上散步一小时。
我告诉邻居我正在考虑取消,因为我太累了。她很体贴地鼓励我,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重新安排。能得到她这样的支持感觉很棒。
我提醒自己做这个实验的初衷:优先考虑自己。我使用了一款名为 Rosebud 的人工智能日记应用来帮助我做决定,它帮我分析了利弊。
最终,我决定出去散步。我很高兴我这么做了——交谈、锻炼和新鲜空气让我感觉很好。
尽管这周我一直在说“不”,但我也想对那些满足我的需求和幸福的事情说“是”。
第五天:对自己说“不”
周五,挑战转向了内部。
我整个星期都非常疲惫——我认为这是倦怠的症状。1
因此,我决定周五休息。睡了个懒觉,蒸了桑拿,感觉好多了,立刻开始思考该做什么:家务、个人事务,还有工作。
我知道我需要更多的休息,但我也对不工作感到非常内疚(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朋友分享了一些我认为对这种情况非常有帮助的话。“当我们自己的家一片混乱时,我们无法在不产生防御或恐惧的情况下为他人的观点腾出空间,”她说。“设定界限是一种自我关爱的行为,因为它能让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保持足够的专注力去表达同理心。”
设定界限是一种自我关怀的行为,因为它使我能够充分发挥能力,并在需要时表现出足够的同理心。
— 玛丽亚·罗斯
我知道自己倦怠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对我和我身边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段糟糕的经历。我会懈怠做家务,错过最后期限,而且我会变得暴躁,无法陪伴我爱的人。
解决方案是自我关爱。当然,如果你不习惯照顾自己,这可能会比较棘手。“我建议大家把真正的自我关爱视为一种能够激发你身心和灵魂活力的方式,”罗斯建议道。“你需要什么来充电、重置、休息、转变思维、运用大脑的不同区域?”
对我来说,那就是拥抱我的狗、做手工、看 奈飞——简单但舒缓。
第六天:突破界限
周六,我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一个朋友不肯接受“不”的回答。他们一直催我参加一个小组活动,即使我已经礼貌地拒绝了。我发现自己摇摆不定,很想为了避免冲突而妥协。
但我只是重复了一遍“不”,然后转移了话题。
说实话,我感觉很糟糕,部分原因是他们显然对我很不满。
虽然这种互动让我感到不舒服,但它让我学到,即使别人反对,我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
第七天:反思
到了周日,我感觉自己充满力量了。
说“不”并没有让我变成恶棍,也没有疏远我爱的人。我设法请假,全身心投入瑜伽教练培训,感觉自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一切并没有损害我的人际关系!
这并不是说没有挑战。说“不”可能会让人不舒服,尤其是如果你习惯了过度迁就的话。
但其好处——减轻压力、增强自尊、更明确优先事项——是不可否认的。
我会更频繁地说“不”吗?
绝对地。
但我并不打算撒谎:我觉得说“不”还不是我掌握的技能。这让我很不舒服,而且我仍然对周六的互动感到内疚。
“尝试新事物时,内疚感很常见,尤其是当它挑战了根深蒂固的信念时,”朋友建议道。她建议从设定小界限开始,以增强自信。“通过练习,你会开始内化这一点:界限是为了尊重自己,而不是不尊重他人。”
我还需要更多练习才能更有信心。不过我觉得我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
话虽如此,我也学会了如何在这种新获得的自信与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并非每一次“是”都是坏事。有时,对符合你价值观的机会说“是”也是值得的。
为什么说“不”这么难?
我并非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我脾气暴躁、直率、任性。但我经常会答应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因为我害怕冲突和被拒绝。这很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对吧?
一般来说,取悦他人源于对认可和接纳的深切渴望,这是一种应对机制,源于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爱或安全感是有条件的,接纳是通过随和、乐于助人或顺从来获得的。
很多人都认为自我牺牲是件好事,这最终会导致他们因为害怕冲突或被拒绝而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身需求之上。
有个术语可以形容这种现象:病态利他主义。研究表明,健康的利己主义比病态利他主义更有益于你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除了感觉被拒绝之外,我很难说“不”的原因之一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冷酷无情。
因此,我询问了同理心倡导者和作家,如何区分同理心和取悦他人。
她给了我一个很有帮助的观点:取悦他人通常并非源于同理心,而是源于恐惧。“当你默认取悦他人时,那不是同理心,而是屈服,”罗斯说。“这关乎你自身的需求和渴望,想要感觉良好。”
当别人向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通常会立即根据自身需求做出反应,无论是因为压力大、忙碌而立即拒绝,还是因为想让对方开心而立即答应。换句话说,当我们取悦他人时,我们仍然是基于自己的欲望行事。
另一方面,同理心是考虑他人的观点。可以通过一种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方式来保持界限。
最后的想法
以下是我从这个实验中学到的东西:
- 取悦他人并非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不牺牲自身需求和优先考虑的生活方式,那不是同理心,而是屈服和默许。
- 内疚是正常的,但只是暂时的。学会设定界限意味着挑战旧有的模式,因为旧模式可能会引发内疚感。对自己要有耐心。
- 界限是一种自我关爱。说“不”可以保护你的情感能量,并帮助你优先考虑最重要的事情。
- 说“不”可以增进感情。诚实和真诚往往能加深感情。
- 有选择地去战斗是可以的。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说“不”。专注于在最重要的时刻说“不”。